柳工被认为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出海样本。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柳工不但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并购,而且很早就走上了国际化之路,多年来在海外进行的营销和制造布局,恰巧与国家刚刚实施的“一带一路”政策不谋而合——柳工业务涉足的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高度契合。目前,柳工已构建形成了全球性的业务战略布局,海外业务贡献率已跃升到35%左右;在公司一万多名员工中,国际员工的比例高达20%;海外资产从无到有,现占柳工全部资产的近10%。从偏居南国一隅的一家国有企业走向全球,打造出一个国际化的“世界柳工”,柳工在国际化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显得弥足珍贵,更为令人称道。然而,外界对柳工国际化背后发生的一切似乎并没有多少了解。
2015年11月,本人曾有幸带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研究团队前往广西柳州,与柳工的十多位高管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从董事长曾光安一直到参与柳工国际化运作的主要高管们,不吝时间,分别给我们详细讲述了柳工十多年来实施国际化战略所走过的道路以及经历的酸甜苦辣。那些给人留下至深印象的心路历程和心得感悟,既让我们对这家大型国有企业及其领导团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让我们分享到柳工在国际化征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一些幕后故事。
如果说我们是幸运的,能够亲耳聆听柳工高管娓娓道来的故事,那么《柳工力与道——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时代样本》的读者也应该是幸运的,因为这本书描述的内容正是我们当时的所见所闻。本书以讲故事的叙事手法,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柳工走上全球化之路的来龙去脉,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鲜活的事件,从而描绘了一幅柳工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打拼、不断前行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读完《柳工力与道》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书中故事的真实性;二是柳工国际化实践的可借鉴性。
正如本书作者黄兆华先生在“后记”中所言,“本书力求一个‘真’字,试图记录一个平凡而有志向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漫漫征途中的真实案例、真刀真枪和真情实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人就是柳工国际化的亲历者。自2006年至2014年,作者历任柳工机械国际事业部副总经理、总经理、柳工机械总裁助理,并兼任柳工机械欧洲、北美子公司董事长。2013年至2014年期间,他还负责了柳工机械在波兰并购的HSW工程机械事业部全球营销整合工作。正是有这样参与其中的经历,使得整本书叙述的内容细致入微,真实可信,让人过目难忘。此外,柳工的许多高管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对作者“复盘”柳工国际化经历的风风雨雨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柳工的国际化实践也为中国企业跨出国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一般说来,企业的国际化有三条路径可走,即“自我成长”、“建立联盟”以及“跨国并购”。在中国企业中,多数企业采取了其中的一条或两条路径,三条道路都走的企业并不多见。然而,柳工在国际化过程中,这三条路都走过:“自我成长”——在印度和巴西建立了海外工厂;“建立联盟”——与康明斯、采埃孚等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跨国并购”——收购波兰国企HSW旗下的民用工程机械事业部及其全资子公司瑞斯塔。柳工在这三条路径上遇到的挑战以及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不但对柳工自身,而且对中国其他企业都是无价之宝。
中国的许多企业常常慨叹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其实,柳工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那些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柳工董事长曾光安先生把柳工的国际化人才称为“新柳工人”。柳工在公司内部煞费苦心地培养了一批人才。如今,柳工内部能用外语开展工作的员工有1,000多人。在全球的各大分公司里,80%以上的高管是从柳工本土生产经营一线奔赴国际前线历练成长起来的。
除了培养内部的“新柳工人”,曾光安先生还不遗余力地从外面招聘心仪的人才。侯宇博曾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波兰语播音员,被招聘到柳工后在成功收购波兰企业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语言作用。如今,他成为柳工锐斯塔公司的总裁助理。不过,在曾光安招才纳贤的诸多故事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数国际知名工程机械专家美国人闭同葆的故事。2002年,曾光安在一次展会上邂逅时任一家全球建筑设备公司运营部亚太地区董事的大卫·闭同葆(David Beatenbough)。曾光安对闭同葆雄厚的技术背景很感兴趣,在邀其加盟柳工被婉拒后,经过三年不懈努力,终于打动了对方。2007年1月,闭同葆作为高级技术顾问和总裁助理加盟柳工。他是正式加盟柳工的第一位高管。他的加盟工,彻底改变了柳工的研发系统和理念。目前,在柳工总部工作的中高级外籍经理还包括品牌经理和品牌公关部长史黛西、中央研究院试验总监爱德华、卓越制造中心工厂研究所所长约翰、工业设计专家盖里等。柳工的国际化人才策略真可谓独树一帜。柳工不断培养领导力梯队、坚持海外员工的本地化,把一批外国的高管人才招聘了中国本部,这些做法都可以给中国其他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柳工用五个“世界级”——要以世界级业绩、世界级布局、世界级人才和世界级品牌跨入世界级企业的行列——描述企业未来的蓝图。柳工要漂亮地完成“晋升为世界级企业”的最后一跳,将会面临许多挑战,而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国际化人才的紧缺。曾光安先生也曾说:“柳工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还取决于其高素质的全球管理及经营人才队伍”。在我们与柳工高管的访谈中,许多高管都把未来的国际化人才梯队建设视为巨大的挑战。
企业的国际化,从根本上讲关键还在于一个字“人”。正如本书作者黄兆华先生在书中所说:“全体柳工人是本书的真正作者。”未来全体柳工人会书写出什么样的新篇章,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忻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 管理学教授 拜耳领导力教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