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清晨7点30分,就像过去40多年中的每一天一样,王晓华穿上标准的蓝色工装,准时离开了家门,步行前往距离家里不到1000米的柳工厂。一出家门,王晓华的脚步就汇入了几千名或步行、或骑车,或开车,行色匆匆的奔向工厂的柳工员工当中。如果人们不认识他,实在觉察不出他和这些匆匆赶路,同样穿着蓝色工装的几千人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群中每个认出王晓华的人,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在生产线工作的工人,都会稍微驻足,向王晓华行以注目礼,眼神中流露着复杂的言语,如果能够你能够解读这种眼神的话,那是敬重和惜别。
王晓华,1970年加入柳工。从1999年开始,十五年来,他一直担任广西柳工集团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是柳工当之无愧的掌舵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天,是王晓华为柳工服役的最后一天。1953年出生的王晓华,已经超期服役两年了。
出生于山东,在上海长大,19XX随父辈从上海搬到广西。自从1970年10月进入柳工,到任职期满退休,王晓华,这个在柳工工作了多年的老兵,早已把自己的生平命运和这家公司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难分彼此。
2014年12月31日这一天,王晓华谢绝了所有的访客,在办公室里面静静坐了一天。过去44年的重大事件,从眼前一一闪过,历历如昨。
从1986年开始,在中美两国政府的牵引之下,柳工开始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装载机专有技术;
1993年10月,经国家证监会审核,柳工成为全国第一批、广西第一家、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11月18日,“桂柳工”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以开盘价18元登台亮相,王晓华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现场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1995年,柳工与全球传动部件巨头德国ZF集团股份公司签约开始合资生产工程机械传动部件,柳工股份49%,德方股份51%,这一在工程机械最核心部件的关键卡位布局保证了柳工装载机业务未来20年的长盛不衰;
1999年,功勋卓着的前任董事长张沛光荣退休,王晓华担任柳工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2002年4月,柳工上下团结拼搏,“奋战899”,实现了月产销双超900台的历史性突破,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月产销量高纪录,巩固了柳工在中国装载机领域的绝对霸主地位;
2000年和2004年,柳工先后落子江苏江阴和镇江,成立了柳工道路机械有限公司和柳工小型机械有限公司,奏响了进军中国发展最快速地区,面向海外市场的东进序曲;
2003年5月,王晓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07年10月,王晓华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年1月27日,王晓华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8年,柳工荣获全国质量奖这一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的最高奖项,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众多强手之中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企业;
中恒成立;
2009 年12月31 日,柳工股份公司销售收入历史上第一次100 亿元门槛;
2010 年12月,位于江苏常州的柳工东部研发制造基地竣工投产,投资东部战略再落一子;
2011 年2 月,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评审落户柳工,成为我国唯一的土方机械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承担企业发展责任,更承担了国家的研发任务;这是国家权威机构对柳工多年来对技术研发投入和不懈追求的承认和褒奖;
2011 年10 月,柳工与美国发动机巨头康明斯公司签订协议,在柳州合资生产国际领先的工程机械系列发动机;
2015年6月,柳工国际研发中心落成;
……
这些在任何行业、任何企业当中都堪称经典的成就,发生在了一家位于中国大西南边陲的传统企业当中,令人惊叹。
然而,在所有这些辉煌过往之中,最令王晓华感到难以忘怀和引以为傲的,还是柳工的国际化事业。
十年磨一剑。从2002年王晓华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的目标,柳工国际化这把利剑,已经整整打磨了十二年。十二年下来,每一天这把宝剑都在淬火、磨砺、锻造,每一天都在披荆斩棘,开路求生。十二年下来,国际化已经成为柳工转型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最具有辨识度的标签;十二年下来,国际化已经融入到全体柳工人的血液之中,成为柳工的DNA。
在王晓华办公室里悬挂的大幅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柳工的全球业务布局。柳工的八家全资海外营销型子公司,分别落子在新加坡、阿联酋迪拜、南非约翰内斯堡、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休斯敦、巴西贝洛奥里藏地、印度新德里、俄罗斯莫斯科这些最核心的地区。再以这八家子公司为区域中枢,向分布在全球130多个国家的400多家经销商源源不断地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支持。
柳工三大海外制造基地分别坐落于印度INDORE,波兰STAWOLA WOLA和巴西圣保罗,好似三个巨大触角,让柳工在印度、波兰和巴西这些海外第二本土市场深深地扎根立足。
香港的柳工金融服务公司已经开始运作,为全球代理商伙伴和直接客户打通金融血脉。
柳工外籍员工数量已经超过2000人,来自超过20个不同国家。这意味着每四名柳工人之中就有一个是外籍员工。每天24小时,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都有柳工的机器在运行,都有柳工的人员在劳作。截止2014年底,海外业务收入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35%。柳工,已经成为了一家名副其实的国际化企业。
本文节选自知名国际业务实战专家、出海领航创始人 黄兆华先生所着【出海三部曲】第一部:《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