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另一位关键人物的命运也和卡特的渊源极深,值得重重记下一笔。曾光安,1965年出生于湖南新化的一个小山村。经过10载寒窗苦读,16岁就考入了重庆大学采矿系的矿产资源专业。1985年,20岁的曾光安走出校门,走进柳工。

曾光安加入柳工的第一天,领导就把刚从美国带回来的两份文件交给曾光安,要求他以最快的时间翻译出来。这两份文件一份是《卡特彼勒百年史》,另一份是《卡特彼勒1984年年报》。

之所以需要翻译这些资料,是因为国家机械工业部已经通知柳工可能要和卡特彼勒开展合作,柳工必须要对这家未来的合作者有所了解。

就这样,作为当时柳工内部为数不多的正牌大学毕业生,上班第一天曾光安就被领导点兵上阵,与当时柳工英语水平最好的梁树英一起接下了这个沉重的担子。卷帙浩繁的体量,摸不着头脑的专业词汇……译介工作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此前的设想。不过,最后两人还是出色地完成了这项“情报工作”,卡特彼勒的模样,开始在柳工人眼中愈发清晰起来。

之后,为了对接柳工与卡特彼勒的合作项目,柳工专门成立了一个精干的部门,卡特彼勒技术引进办公室,简称“引进办“。这个引进办,就成了柳工与卡特彼勒之间的一座桥梁。曾光安进入了引进办,负责技术文献的翻译等工作。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行业内的佼佼者,柳工找来了更多的文献资料,包括卡特彼勒在设计、质量、工艺等诸多方面所有技术执行标准,并专门成立了翻译组来负责此项工作的推进,而所有这些,都要由组长曾光安来执笔和把关。

1987年,为了更好地统筹卡特彼勒的技术引进,国家机械部成立了引进卡特彼勒技术办公室,简称“卡办”,要求各企业抽调精干人员赴京在机械部集中办公。就这样曾光安又被调去机械部的卡办工作了两年。这两年对于曾光安加深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理解和全球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卡办的那年,曾光安才23岁。与其他企业派来的的常驻代表相比,曾光安无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然而上级很快发现这个年轻人扎实肯干,可堪重任。

当时,卡特彼勒技术引进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机械部内部却还没有一个与卡特合作的系统全面可行性报告。国家计委要求机械部以最快的时间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这项任务就交到了曾光安手上。可行性报告横跨工程机械多个细分的产品线,涉及到市场、技术、财务、管理的多个环节,实在不是一个刚刚入职两年的毛头小伙子所应该承担的任务。为了弥补知识上的短板,曾光安使出了湖南人的蛮劲,寻师访友,不耻下问,拿出大把时间和精力专攻财务、投资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在那些难捱的日子里,曾光安也更为全面地了解了全球和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结构、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对于未来柳工将会面对的全球玩家和中国领军企业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回忆起来,曾光安还觉得这段经历让他终生受益。

直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终于完成了机械部领导交给的撰写可行性报告的任务。憋闷了许久的曾光安,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然而,这些都与年轻的曾光安无关。清冷的月色下,他独自走出已然空空如也的机械部大楼,疲惫中,夹杂着一份说不出的兴奋与安然。耳畔爆竹声声,曾光安无心停步。他拎着简易的行囊匆匆赶赴火车站,买了一张时间最近的返乡的车票。跳上火车,沉沉睡去。到家时,已是大年初二。

1999年,曾光安被破格提拔被分管财务的副总裁,1999年,35岁的曾光安被任命为柳工总裁,成为当时工程行业当中最年轻的总裁。2013年底,已近知天命的曾光安接任王晓华,成为柳工股份公司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2014年底,前任王晓华完全退休之后,曾光安又接任了柳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的岗位。

本文节选自知名国际业务实战专家、出海领航创始人 黄兆华先生所着【出海三部曲】第一部:《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