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一大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适应目的国的本地文化,融入本地社区,做一个为人尊重的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柳工这次并购的特别之处在于,首先,波兰的国民文化具有渴望受人尊敬又异常敏感的特点;其二,虽然并购企业的所在地在欧洲,但是分支机构和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不仅要适应公司所在国的文化,还要面对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其三,整合领导团队当中不仅有中国管理层,还有美籍高管参与,整合团队内部也有一个相互理解文化差异的问题。

在柳工锐斯塔公司进行生产运营和营销活动改善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组织调整和文化融合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2013年下半年吴荫登被任命为柳工锐斯塔的之行总裁,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在出任这一职务之前,吴荫登所担任的职务是柳工的人力资源总监。

从并购谈判之初,吴荫登就已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深度理解跨文化融合、人力资源等关键问题,并在与工会谈判的过程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诸多案例中,无数事实都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白无误地告诉说明: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两个企业原有文化的整合与再造过程。在吴荫登看来,在前期的管理、生产等过渡性整合之后,现阶段正是文化融合的关键时期。对于如何促进两国国民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他有着自己的想法:“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做到公开透明,跟员工、工会也好,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也好,我们首先必须尊重法律,也必须尽可能照顾到各方面利益,公司的运营发展也要征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有理有节的充分沟通,使我们变革时比较顺利,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形象。”

很多柳工总部的做法被引入到了波兰。在柳工锐斯塔,每年都召开两次职工代表大会,建立了从管理层到基础员工的直接沟通机制,让普通员工随时理解公司的动态,理解公司各种决定的出发点。波兰员工逐步认识到,自己每天工作付出的点滴,与他们未来的生存质量是息息相关的,用中国话讲,就是让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

在现有柳工锐斯塔1000多名员工中,总部派遣的中国管理人员占比不超过1%,其余99%都是波兰员工和先后聘用的来自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经理人,完全实现了本地化管理,文化的融合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

而在处理工会关系的问题上,也体现了柳工日益成熟的国际化思维。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当地工会组织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如果处理不当,工会组织可能成为风险源,引发和放大各种关键风险,对并购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并购协议签订之后,与工会的关系也不可掉以轻心,也必须小心处理和应对,否则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

2004年,上海汽车集团斥资5亿多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近49%的股权,而后,通过证券市场交易,上汽增持双龙股份超过51%,实现了绝对控股.开启了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国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先河。

然而,就在上汽为跨国收购而人心振奋之时,问题也接踵而至,2006年,在双龙工会的组织下,双龙汽车员工组织了为期49天的罢工,使整个工厂限于停产的境地。自此以后,时断时续的罢工,导致双龙汽车生产停滞,新产品研发进展乏力,供应商关系恶化,进而导致资金链断裂。2008年,由于工会的阻挠,上汽拟实施的减员增效计划无法推动,矛盾进一步加剧。2009年初,上汽不得不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保护阶段,这在事实上意味着本次收购行动已宣告失败。

众所周知,波兰工会异常强大,在前期并购过程中就设置了重大障碍,险些使整个并购流产。而根据此前的并购协议,为了实现减员增效,并购后柳工每年都将裁掉一定数量的员工。虽然合同界定得很清楚,但有时工会的行动并不理性。在国民性格特点上,波兰和韩国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个民族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悲情意识,一个处理不当,可能重蹈上汽收购双龙汽车的覆辙。

而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柳工的做法有诸多令人称道之处。柳工锐斯塔领导层与工会组织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及时通报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在重大决定之前及时通报,征询工会的意见,保证了重大决定的公开透明,得到了工会的理解。精通波兰语,深谙波兰本地文化的侯宇博更是不定期与工会领导人见面,做好沟通和桥梁。

不仅如此,柳工总部的工会组织也深度参与了与波兰工会的协作,也是中国企业中独创的一个做法。柳工的工会代表积极走进波兰,和波兰工会组织进行座谈,就两国企业经营的差异,工会扮演角色深入沟通和交流,并且邀请了一批波兰工会和职工代表到柳工总部和全国各地的工厂参观,与中国工会代表座谈。很难说这种努力会完全改变波兰工会成员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想法,但是至少双方加深了了解对方的出发点和立场,而不是一味去制造障碍。

与此同时,当前波兰的工会组织虽然还维持着庞大的机构,波兰团结工会就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00万以上的会员,但也面临着在新的形势下吐故纳新的使命。

2014年10月,波兰团结工会主办的每年一度的“工业与全球化”论坛,就在柳工锐斯塔的所在地喀尔巴阡山省斯塔洛瓦沃拉市举行。柳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相民受到专门邀请,代表柳工工会与波兰团结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彼得·杜达、喀尔巴阡山省省长特使鲁丘什·纳德拜莱日内、波中友好协会主任娜塔莉亚·比娅维科等一道,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邀请一名来自中国的工会代表参加年度重大活动,这在这波兰团结工会历史上还是破天荒头一回。

王相民在发言中指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就业竞争激烈的发展中国家,持久的工作岗位和稳定的工资收入,是企业员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中国有一句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了,员工的工资收入才会增加,企业才有能力为员工创造更多更好的福利。否则,最大的受损者往往是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广大员工。由此可见,确保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对员工合法权益最好的维护。

经过长期的企业工会工作实践,柳工工会深刻认识到,当员工与企业在具体利益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沟通和协商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抗只会进一步加剧矛盾,最终导致双方利益的受损,因为员工与企业有着许多的共同利益。矛盾双方只有通过沟通和协商,以维护双方共同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工会要与企业建立一种互信与合作的关系,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发挥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谋求员工应得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之间长期而稳固的互利共赢。“

台上台下来自波兰境内的几百名波兰团结工会的代表静静地倾听着一名来自遥远中国的国有企业工会主席的发言,若有所思。

本文节选自知名国际业务实战专家、出海领航创始人 黄兆华先生所着【出海三部曲】第一部:《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