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新鲜出炉,中国上榜公司达到了120家,已经非常接近美国(126家),远超第三位的日本(52家)。
“从199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同时涵盖了工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其它国家的企业数量如此迅速地增长”。
国家实力是由企业实力构成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实力的日益强大,的确令人欣喜。
1997年,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上榜企业仅为5家,20年后,增长了24倍,足见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给贸易战阴云之下的中国企业平添了几分信心和底气。
作为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的专业化咨询机构,北京出海领航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将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对今年上榜中国企业进行解读。
1、最勇往直前的全球化战队:建筑类企业
上榜中国企业分别来自于能源行业、建筑行业、金融行业、保险行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冶金行业、地产行业等,若论全球化发展的坚定程度和取得成效,首屈一指的无疑是建筑类企业。
中国交建已在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业务
2018年上榜的建筑类企业共有7家,其中包括6家央企: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和1家民企太平洋建设。(注:国机集团也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类业务,但由于贸易服务及装备制造业务规模大于建筑板块,故此归于装备制造类企业)。
建筑类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
一、全球化经营程度高。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中国交建、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的全球化经营指数都已超过25%,而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这三个块头最大的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指数也在逐年稳步提升。
二、主营业务突出,发展战略清晰。上述企业都有清晰的业务主航道,故而发展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三、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在海外发展多年,业绩骄人,但是并未故步自封,而是保持十足的危机感,持续推进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已经彻底从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到集规划咨询、勘察设计、项目投融资、装备集成、工程施工、运营管理、以及沿线综合开发于一身的现代建筑企业,形成了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去”模式,在全球建筑市场建立起强大的综合竞争优势。
2、 最亟待创新突破的企业群体:装备制造类企业
装备制造类企业共有8家企业上榜,他们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
与建筑类企业相比,上榜装备制造类企业虽然规模、数量不遑多让,但劣势明显,根本在于缺乏核心主业。上榜8家企业,除了中国中车、中国船舶重工、中国船舶工业拥有明确的核心主业之外,其他企业虽然声名显赫、如雷贯耳,但难掩缺乏核心主业、核心科技、核心产品的窘境,即便在局部细分市场有部分产品居于领先地位,也难以带动整体向上。
反观500强榜单上的国外装备制造类企业,通用电气、西门子、卡特彼勒、沃尔沃集团、三菱重工、施耐德电气等企业,无一不是具有清晰的核心主业(即使是大型多元化装备集团,业务布局也十分有序)、掌握核心科技、拥有核心产品,同时拥有享誉全球、深受全球客户信赖的品牌。
2011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制造的另一标签。究其原因,固然有历史包袱沉重、大量固定资产短期难以消化,以及吸纳大量就业的沉重社会责任,但要想在全球市场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装备制造业的本质,在核心主业、核心科技、核心产品三个方面全力追赶、创新突破。
3、最令实体企业瞠目的企业群体:银行类企业
上榜的中国银行类企业共有10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平安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集团。
这十家银行的总利润占了111家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总利润的50.7%,平均利润高达179亿美元,秒杀上榜中国公司31亿美元的平均利润。反观美国银行业,上榜的8家银行平均利润96美元,总利润仅占126家美国入榜公司的11.7%。
看到这些令人瞠目的数字,实体企业难免苦笑不已。说好的脱虚向实呢?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呢?银行企业一面大喊“狼来了”,一边享受着令全球同行艳羡的超额利润。
实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润滑助推。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企业,在其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本国的金融机构,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实在是乏善可陈。无论是海外网点建设、还是对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以及大胆推进海外并购方面,“稳健”是一个礼貌的词汇,“保守”可能更为贴切。
富可敌国的中国金融企业,如何更加大胆地在海外市场创出一片天地,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走出去?值得银行企业集体深思。
4、 最倍感焦虑的企业群体:汽车企业
本次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共有7家,上汽集团、东风汽车、北汽集团、中国一汽、广汽集团、吉利控股、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的母集团),占到全球汽车行业20家上榜企业(不含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三分之一,分别超过日本企业(4家)、美国企业(3家)、欧洲企业(3)、韩国企业(2家)、印度企业(1家)。
数量虽多,难掩焦虑。
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异常复杂多变。传统车企既面临弯道超车、赶超全球巨头的使命,也不得不提防背后一大波的“造车新势力”,还要随时应对国内产业政策的急剧变化,而汽车产业更是中美、欧美贸易战的主战场,容不得半分松懈。
与其他产业相比,汽车产业走向海外的难度更大,技术、品牌、供应链、资本、文化融合等众多难题好似高墙厚壁,横亘在中国汽车企业走向海外的征途之上。
7家上榜汽车企业,除了吉利控股的海外业务一枝独秀以外,其他企业的海外营收比重都在1%-5%之间。
令人焦虑的是不仅仅是海外营收数字,还有乏善可陈的出海模式。细观几家企业的国际化攻略,除了在中低端市场奋力开拓销售渠道之外,似乎只有在零散区域KD组装一种模式可走。在风险极大的海外并购领域,除了吉利汽车之外,似乎无人敢于大胆尝试。
也许汽车企业的全球化需要的是更大的耐心和更好的机遇。
5、 最令人期待的企业群体:华为、京东集团、阿里巴巴、美的集团、腾讯。
这些是中国真正的头部企业。他们在ICT、互联网、新零售、高科技等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上代表中国企业全球竞逐,为世界500强的中国榜单增添了极大的含金量。
伦敦政经学院最近的研究表明: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ICT)的创新溢出效应最为明显,为其它技术创新的2倍。
这些企业的发展速度极为强劲。2018年,原本已经跻身前100强的华为排名又上升了11位,而阿里巴巴跃升162位、腾讯上升147位、美的上升127位、京东上升80位,均处于上升速度最快的全球企业前列。
置身于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以雄厚的资本为支撑,致力于投资核心科技,持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领袖团队,这些企业发展后劲十足,未来十分令人期待。
6、最令人扼腕的企业群体:安邦保险、海航集团、华信能源、大连万达。
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8年有8家中国企业跌出了世界500强榜单,其中有4家企业正是一度在海外投资领域炙手可热的安邦保险、海航集团、华信能源和大连万达。
这四家企业,有的对于外部政策环境变化极度缺乏敏感度,无视国家政策,过度运用财务杠杆进行全球扩张,非理性对外投资;有的则干脆行走在违法违规经营的边缘,被司法部门或者监管部门查处,令人扼腕痛惜。
全球化行到深处,真正富有远见的企业当心怀敬畏之心,定期审视国内外经营环境、政策变化是必做的功课。不审时则宽严皆误,鲜花与美酒的不远处也许就是危机和陷阱。
7、最值得关注的合并整合企业: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
就在2018年世界500强发布三周前,传闻已久的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集团合并消息终于公之于众,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将合并为一家巨无霸级的超级企业。
中化集团在500强榜单上排名第98位(收入76774百万美元/利润753百万美元),中国化工排名第167位(收入57989百万/利润-739百万美元)。
两家企业合并之后的年营收将达到近万亿人民币,足以在世界500强榜单上排名前30名左右。除了规模这一看点,更加值得瞩目的关注点还包括:
1)两家公司合并之后,能否真正实现巨人携手、优势互补,成为打通化工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全球第一化工巨头?
2) 过去的10年间,中国化工堪称中国央企中的跨境并购之王,陆续并购了近10家海外企业,其中最大的两宗并购案分别是2015年斥资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轮胎巨头倍耐力公司,2017年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药企业先正达。
众所周知,海外并购的风险极大,整合管理的难度极高,这一点从中国化工2017年巨亏近50亿元人民币就可以看出,这一亏损额几乎相当于中国中化当年的盈利总额。
中国中化能够顺利接过大量海外资产整合这一巨大挑战并迅速妙手回春吗?如果整合不利,中国中化是否也会被拖入泥潭?
3)2018年4月,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提出了推进中化集团由一家创新型石油化工企业向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转型的号角。
让一家年收入5000亿人民币的巨型国有企业转型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本身就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与此同时,还要合并另外一家年收入4000亿人民币的巨型国有企业,难度之大,好似是在疾驰的重型火车上更换铁轨。
一家转型中的巨型企业如何去合并整合另外一家几乎同等体量而又处于变革阵痛中的巨型企业?值得仔细关注。
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国上榜企业已经达到了120家,同期美国企业上榜数量为126家,超越美国指日可待,也许就在明年。
今天的中国企业不再因为登上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而沾沾自喜,因为我们的眼界和境界已然大为不同。
与上榜数量相比,更为关键的当然是中国企业的发展质量。当更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主流商业领域崛起,当更多的中国企业站在世界科技之巅,甚至当我们有自己主导的全球排行榜的时刻,才是中国企业真正称雄世界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