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980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是一次真正的浪潮。

有学者把这一阶段的全球化称之为“超级全球化”,不仅仅由于它的规模和速度,还在于它广泛的渗透力。 “超级全球化”推动全世界各国参与到细密复杂合作紧密的经济分工之中,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空前加快,在生产、金融、信息等各个方面的整合前所未有。

“经济全球化”一词在1985年由美国的T.莱维正式提出。莱维用“全球化”一词来形容当时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性领域的扩散。

进入90年代以后,以全球市场化为目标,以全球信息化为条件,以全球资本的迅速流动为特点,广阔的世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最顶级的跨国公司堪称富可敌国,1999年,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年产值高达1501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当时印度尼西亚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福特汽车的年产值为1806亿美元,超过了波兰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明,在当时世界上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

这个阶段无疑是欧美跨国公司的黄金时代。 截至1999年,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有3/4来自于美国、西欧和日本。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有99家来自于发达国家,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的前10名中,美国公司占了8家。

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朱云汉认为,有“三驾马车”是驱动这一轮“超级全球化”的核心力量。

“第一驾马车”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这种信奉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要给资本最大的自由,给民营企业最大的自由。他们不仅在西方国家推动这个新自由主义革命,而且还把这一思想推广到全球,在WTO的体制下,全面地推动贸易自由化,让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越来越自由,以达到经济学家口中的跨境“交易成本”趋近于零的境地。

“第二驾马车”是现代科技的突飞勐进。

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成为经济全球化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驾马车”就是中国快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改革开放的40年几乎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在短短的4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制造国和世界最大贸易国,不管以什么指标来衡量,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极为惊人的。

中国的发展受惠于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中国也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新兴巨大力量。

然而,这一轮全球化的早期,中国纯粹被西方的跨国公司们视作一个拥有无穷潜力的消费市场,在那时的全球舞台上,基本没有中国公司的一席之地。

1995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巨头卡特彼勒副总裁William R. Haycraft写就了《YELLOW STEEL》一书,书中历数了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来自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跨国公司,中国公司却榜上无名,这正是当时中国公司在全球地位的真实写照。

本文节选自知名国际业务实战专家、出海领航创始人 黄兆华先生所着【出海三部曲】第二部: 《出海•征途-解码中国企业全球化之道》